奥氏奥斯特线虫

Ostertagia ostertagi   Stiles
   

  427  浏览



形态描述

虫体前端较细,头端钝圆,具有不发达的小口囊,口囊周围的角质稍膨大。体表有纵纹,颈乳突较小,但很明显,距头端0.282—0.348 mm,排泄孔位于虫体前部,距头端0.247 mm。神经环距头端0.265—0.280 mm。
雄虫:体长5.81—9.96 mm,最大宽度0.132—0.149 mm。交合伞小,由两个大的侧叶和一个小的背叶组成。除前侧肋较粗大外,其他各肋的大小相近,交合伞前缘和腹肋末端之间的距离几乎等于侧肋和外背肋之间的距离。背肋长0.052—0.062 mm,在距背肋主干基部0.039—0.042 mm处分成左、右两细支,各细支末端又分为两小支,内侧支的内面再分出一个极小的内支。交合刺一对,长0.227—0.264mm,宽0.023—0.033 mm,在每个交合刺的远端中部内面具有2个细的小齿状突起,一个位于背侧,另一个位于腹侧。交合刺远端发出3支,腹侧支长0.052—0.055 mm,末端钝平。中腹支长0.041—0.046 mm,背支长0.033—0.036 mm,两者末端均呈倒钩状。引带呈羽毛球拍状,近端钝圆,远端具有细的突起,长0.049—0.083 mm,不包括远端突起时,长0.026 mm,宽0.015 mm。
雌虫:体长8.10—10.00 mm,最大宽度0.132—0.182 mm。阴门横缝状,被角质的唇片覆盖着,距尾端1.29—1.41 mm。尾端通常呈锥状。尾长0.115—0.139 mm。
排卵器呈直筒状,长0.231—0.265 mm (包括括约肌),宽0.066—0.083 mm。卵长径0.062—0.082 mm,幅径0.034—0.042 mm。
生活史 据Skarbilovich (1935)的观察,雌虫在温度为33—35℃的温箱内,经过3小时将产出近半数的虫卵,而经过12—16小时后,便可将全部的虫卵产出。虫卵的大小,按Skarbilovich的报道,长径0.071—0.085 mm,幅径0.035—0.045 mm;按Threlkeld (1948)的报道,长径0.070—0.080 mm,幅径0.040—0.045 mm。卵由雌虫产出后,仅仅含有6—8个胚细胞,Skar-bilovich认为奥氏奥斯特线虫卵最适宜的发育条件是在25—34℃的水中。当水温保持在20—35℃时,第一期幼虫从卵内孵出,最早要经过21小时。Threlkeld的观察,幼虫孵出需经过24小时。
第一期幼虫,据Skarlbilovich 记载,长0.348—0.372 mm (Threlkeld 记载为0.300—0.450 mm),具有明显的杆状食道管,其前部长0.063 mm,而后部(包括球状部分)长0.046 mm。肠管长0.150—0.155 mm。肛门距尾端0.066—0.075 mm。经过20—24小时以后,幼虫从卵内孵出来,它们的构造,几乎没有变化,但沿着虫体的周围出现了鞘(Skarbilovich,1948)。
第二期幼虫在第二天出现,它们的长度按Skarbilovich为0.547 mm (按Threlkeld 为0.800 mm),食管仍为杆状,长0.130 mm。
据Threlkeld报道,侵袭性幼虫在第5—6天出现,长0.800—0.900 mm;据Skar-bilovich报道,在温度27℃时,侵袭性幼虫在第8天才出现,长0.713—0.780 mm。食管呈棒状,在与肠管的交界处稍有一些膨大,长0.162 mm,食管与体长的比例为1:4.3,与肠管的比例为1:3.5。排泄孔距头端0.104 mm,肛门距尾端(包括鞘在内)0.130 mm。侵袭性幼虫具有沿着物体垂直移行的特征。
Threlkeld (1948)曾研究过奥氏奥斯特线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幼虫在犊牛体内经过72小时发生蜕化和某些幼虫钻进了宿主的肠黏膜内,在这个时期,性的分化不明显。幼虫最多经过96小时便完成第2次蜕化,进入了第二个寄生阶段,在这个时期,就完成了性的分化。此后侵袭性幼虫到第10天还包在鞘内。在感染10天后,于第四胃中发现了已经完成最后一次蜕化的幼虫。在第15天,便发现了性未成熟的童虫,它们游离在胃瓣之间或固着在胃的黏膜上。某些虫体钻入并卷缩在结节内或在被侵袭的黏膜内。在感染21天后便发现成熟的雄虫和雌虫。雌虫的子宫内含有20—30个卵。在第23天,粪便中便发现了虫卵。大多数的卵已出现16—32个胚细胞,某些卵出现了更进一步的发育,个别的卵中可看到活动的幼虫。
通常认为奥氏奥斯特线虫位于第四胃壁的结节内。然而 Dikmans (1933)研究了许多黄牛的第四胃后都没有发现结节,寄生在第四胃中的奥斯特线虫附着在黏膜层上。
Porter和Cauthen曾在1946年进行过奥氏奥斯特线虫幼虫感染小牛的实验,成虫在第19—31天产卵。成虫在1头犊牛体内排卵持续了6个月,而在其他的犊牛中到屠宰时持续了7.5个月。奥氏奥斯特线虫的幼虫在胃底部的腺体中,在那里成熟并回到第四胃的间隔中,固定于幽门部。有趣的是,在1头感染奥氏奥斯特线虫几个月后的动物组织内发现了未成熟的虫体。此时,虫体在组织中形成了小的浅灰色结节,并且在结节中部具有小腔,有时发生少量出血。该处的虫体经15—17天后成熟,有时深入组织的深层,达到黏膜下的肌肉层内。当解剖时,发现有糜烂和结节的痕迹。在被26.8万个幼虫感染后经过7.5个月的宿主第四胃中,只找到10个成熟的虫体,而在黏膜上也仅仅发现36个结节。
显然奥氏奥斯特线虫是在第四胃中发育,而深入第四胃黏膜的腺体中。同时,它们可以进入黏膜的任何深度。至于它们所呈现的这些结节,可视为有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反应结果。可以预料,这种反应有力地说明动物体较强的反应是发生在上次的敏感以后,即在前次发生强烈的感染后,有机体所表现出来的敏感作用。这里可能呈现2种情况,一种是发生结节和炎症反应,这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另一种是没有发生这种反应。
奥氏奥斯特线虫达到成熟产卵的时期,据P0rter和Cauthe,1的资料,线虫在宿主体内,从感染后的第19天开始排卵,而有时在第31天。但Threlkeld和Johnston1948年的报道,奥氏奥斯特线虫在第21天成熟,第23天开始排卵。

生物学

宿主 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驯鹿、Bison Buffalo、Zebu、Odocoileus、Capreolus capreolus、Pseudois nahura、Rupicapra rupicapra、Camelus dromelus dromedarius。
寄生部位 第四胃、小肠。